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党建思政  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专业认证  学生工作  教工之家  校友之窗  English  领导信箱 

学院学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探寻长江之滨绿色生态文明

作者: 时间:2025-06-01 点击数:

5月25日至26日,一堂由青年学生主讲、主演、主研的“行走的思政课”在马鞍山薛家洼拉开序幕。在学院辅导员张悦、蒋安东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生测控党支部与学生电气工程党支部的同学们,结合实践团队的前期调研与课程设计,以师生共创微电影的独特方式,讲述了诗城马鞍山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走出的生态蝶变之路。

从“钢城伤”到“城市生态客厅”触摸马鞍山绿色转型脉搏

如何答好青春之问,新时代青年在行动。实践队员们来到长江马鞍山段沿线寻找答案。在薛家洼生态园,队员们立于观江平台上眺望长江碧波,触摸马鞍山绿色转型的时代脉搏。曾几何时,这片区域是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和渔民住家船的聚集地,生态问题突出,犹如钢城的一道伤疤。如今,通过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空间重构,薛家洼已华丽变身,成为广大市民亲水观光的“城市会客厅。学生张感慨道“整治力度之大,变化之惊人,马鞍山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企业,成功实现疮疤绿洲的美丽蜕变。”通过前期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实践团队向外界详细展示了这段了不起的生态转型历程。

历史照进现实,感受采石矶畔的生态智慧传承

在采石矶景区,“千古一秀”的山水画卷成为思政课的生动背景,学生们结合古代诗词中的生态意象,探讨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根基。诗人薛时雨笔下“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美好长江图景,正通过长江十年禁捕、渔民上岸转产等制度创新得以重现。滔滔江水畔的芦苇荡里,鱼群嬉戏、白鹭翱翔、游人欢笑的和谐画面,生动诠释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实践路径。参与前期调研的主创成员陈贾平同学深有感触:“行走于沉浸式的思政课堂,仿佛能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用专业能力为这份和谐贡献力量。”

思政课在山水间焕发“活”

“以前在教室听思政课,总觉得理论离我们很远。如今真正走入自然,从学生视角思考问题,再结合实践创新寻找答案,思政课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吴茂林说道,“马鞍山将‘生态蓝图’变成‘实景画卷’,正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准确把握和生动实践。”活动尾声,全体学生纷纷在薛家洼生态园许下青春誓言,立志做美丽中国的行动者与守护者,将立足专业所学,积极投身环保创新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微视频创作凝聚了师生的心血,创新了思政课教育模式,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前期选题调研到脚本创作直至拍摄剪辑,在师生共创过程中,教师通过双向互动与动态反馈,精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与需求,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表达平台与展现方式。用行走的思政课连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和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价值追求,主动对接好相关部门,有效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空间边界与被动体验,让学生在长江之滨马鞍山段的生态巨变中真正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绿水青山间感悟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伟力。

正如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孔洋波在总结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无数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制度创新的活力和民生改善的壮美实践。青年一代既要成为绿色理念的传播者,更要以专业与热忱,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长征路上书写属于青年的时代答卷。今后,学院学工系统将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体育文化等平台,让行走的大思政课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影响更多青年学子,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更好地走出知行合一的成长之路。

(撰稿:张悦;审核:孔洋波、丁忠利)

版权所有:海洋之神之线路检测中心 - 海洋之神大厅官方下载    邮政编码:243032